搜索
客户端

中品天下

中国国家品牌网官方公众号

中国国家品牌网是我国品牌领域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博山:用“一村一业”破解乡村振兴密码

博山:用“一村一业”破解乡村振兴密码

2025-03-28 16:25:33   来源:淄博市农业农村局
责编  /  时默
摘要:

近日,博山区召开食用菌产业发展座谈会。

近日,博山区召开食用菌产业发展座谈会,提出“抓大、育小、引新”的三大方向,强调“坚定信心、抱团发展”。这场会议背后,是博山区近年将菌菇产业作为乡村振兴核心抓手的一次集中审视。

从出口千万菌棒的龙头企业,到年增收10万元的村庄,再到能生吃的创新菌菇,博山为何瞄准这朵“小菌菇”?

龙头企业带动

3月17日,在位于池上镇山东蓝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菌棒车间,工人们正将木屑、玉米芯等原料填入生产线。公司出口业务负责人杜春来指着传送带上的菌棒介绍:“这批富硒菌棒是省外客户定制的,每个成本3元,但在国外能长出每斤70元的平菇。”
蓝泰农业的菌棒出口量达上千万棒,覆盖韩国、日本、美国等20余国。其秘诀在于“定制化”生产。车间内,艾草原料菌棒整齐排列,杜春来笑道:“国外客户喜欢艾草清香,这类菌棒供不应求。”生产车间旁,30亩菌棒培养区配备脉冲加热设备和恒温冷库,菌棒经30天培养、48小时冷冻后装柜出口。
村民张志海在这里工作了5年,从“门外汉”成了技术骨干。他说:“家门口上班,年收入涨了四成,村里不少人还想自己种菇。”蓝泰农业的“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村民既能领工资,又能学技术。杜兴程说:“未来要带动更多村民共享菌菇红利。”
在石马镇淄博益君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内,金针菇如银丝般从菌棒中探出。董事长王庆华随手掰下一簇:“我们的金针菇出菇率比同行高10%,年产值超5000万元。”
益君农业是石马镇打造“食用菌小镇”的龙头。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企业为310多户社员提供菌种和技术,盈余75%返还农户。社员毛宪霞说:“政府培训、企业包销,种菇再无后顾之忧。”
2024年,企业投入700万元扩建车间,计划建成鲁中最大金针菇生产基地。“食用菌产业带动的不仅是产值,更是村民的信心。”王庆华指着车间外的青山,“未来这里还要发展菌菇旅游,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一众村庄跟进
白塔镇因阜村曾以工业为主,如今却因羊肚菌“出圈”。3月18日,走进村内大棚,灰褐色的羊肚菌簇拥在菌垄间,清香扑鼻。村党总支书记张雷蹲下身子,轻抚菌盖:“2023年,为响应‘一村一业’,我们清理五亩荒地,搭起两个科技大棚,没想到收获还不错。”
羊肚菌对温度极为敏感,大棚内配备智能温控系统。工作人员周德富用手机调控喷淋和通风:“温度超15℃就开小通风口,既能降温又防土地干裂。”3月初,因阜村出产的羊肚菌上市,网上订单络绎不绝。张雷却未雨绸缪:“鲜菇运输难,我们已订购烘干设备,干菇价格能翻倍。”
在过去的2年间,因阜村靠羊肚菌增收10万元,村民王华更利用闲置大棚种植羊肚菌,预计明年收入三四万元。
“工业村种菇”的转型,让因阜村的荒地变成了“增收田”,而在石马镇下焦村,能生吃的香菇则打开了农旅新场景。
在石马镇下焦村的香菇大棚内,村支书焦方河捧起一朵七河果木香菇:“全光照栽培、无农药,糖分高,能生吃。”2023年,村集体投资28万元建起两座大棚,采用PDA无公害技术,产出香菇脆片、香菇酱等衍生产品,年接待游客超7000人次。
精细化特色种植,赢在“精”,胜于“特”。截至目前,下焦村香菇种植合作社已累计收获香菇约4万斤。焦方河计划2025年再建10个大棚:“一棚多用,冬天种草莓,夏天种香菇,拉长采摘周期。”如今,下焦村的香菇不仅卖鲜货,更成为农旅融合的“招牌”。
规模与特色的“平衡术”
3月20日,在石马镇芦家台村,淄博燕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恒温大棚里,“活体松香菇”菌棒整齐悬挂。总经理袁维建摘下一朵直接咬下:“苹果木基料、山泉水灌溉,香菇能生吃已成为博山菌菇的独特标签。”
燕青农业的菌菇通过“云销售”供不应求。扫码进入其电商平台,井水豆芽、活体黄金菇等产品均有详细介绍。袁维建说:“订单直连快递,48小时直达全国。”企业还打造了采摘园和研学基地,计划2025年实现“全年菌菇采摘”,填补当地农旅空白。
作为人类食物家族中的“老成员”,如今的食用菌却成了“新显贵”。数据显示,在过去的45年间,中国食用菌产量从5.7万吨增长到4000多万吨,增长700多倍;产值从不足1亿元增长到3000多亿元,增长3000多倍。
近年来,博山食用菌产业作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新质项目,随乡村产业振兴的全面推进,为更多人所熟知。近两年,以“一村一业”为契机,博山食用菌产业趁势而为,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产业扩张并非盲目,博山深知特色种植需差异化发展,适度规模化才能规避风险。以山东蓝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淄博益君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例,扩大出口份额、突破技术垄断,虽产业发展迅猛,却并未挤压小农户空间,反而通过“农科驿站”提供技术帮扶。但需要正视的是,博山食用菌产业链延伸仍是短板,尤其在开发菌菇旅游、保健品等方面,产业价值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出口创汇到农旅融合,从合作社抱团到科技创新,博山食用菌产业的崛起,是政策、企业和村民合力的结果。日前,博山区召开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座谈会,正是这场变革的缩影。
正如淄博燕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袁维建所说:“菌菇虽小,却能撑起乡村振兴的大梦想。”在博山,这梦想正照进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无意中侵犯了著作权人的著作权,您可与本网联系,本网站将积极采取删除、屏蔽等处理。

发表评论
分享
收藏
评论

精选评论 0

暂无更多评论~
© 2017-2020 中国国家品牌网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004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