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腾讯音乐正式宣布以12.6亿美元现金加股权的形式全资收购喜马拉雅,并向喜马拉雅相关股东发行不超过腾讯音乐总股本5.1986%的A类普通股。收购完成后,喜马拉雅将成为腾讯音......
近日,腾讯音乐正式宣布以12.6亿美元现金加股权的形式全资收购喜马拉雅,并向喜马拉雅相关股东发行不超过腾讯音乐总股本5.1986%的A类普通股。收购完成后,喜马拉雅将成为腾讯音乐旗下的全资附属公司。
这纸全面收购协议背后是双方长达3年的博弈。早在2022年,腾讯音乐就开始与喜马拉雅进行谈判,期间历经数次搁置,直到今年4月才重启收购计划。据悉,为确保平稳过渡,喜马拉雅创始人与核心管理层将在交易签署后继续留任,腾讯音乐将与喜马拉雅共同探索业务整合的最优路径。
针对本次收购计划,喜马拉雅方表示,“与其单打独斗,不如共享资源、共同研发,把精力用在真正提升用户体验和创作者收益上,携手,能让我们走得更远、更稳。”
曾经稳坐在线音频领域头把交椅的喜马拉雅,为何会走向卖身结局?其没落背后有着怎样的深层次原因?
细数喜马拉雅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发现,自成立以来,尽管在用户规模和内容生态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盈利问题始终如影随形。数据显示,从2018到2022年,喜马拉雅累计亏损达31.66亿元,即便在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也仅为2.24亿元,且这一盈利更多依赖于降本措施,如裁员、降薪、减少销售及营销开支。
而盈利困境的根源则在于成本与营收的失衡。一直以来,喜马拉雅都以丰富的内容生态著称,涵盖有声书、播客、知识付费等多个领域,为了吸引和留住用户,需要不断投入大量资金采购优质内容版权。但是,平台用户的付费意愿却相对较低,导致订阅收入增长乏力。此外,近年来广告收入也受到市场竞争和用户习惯变化的影响,出现下滑趋势。这种成本与营收的不匹配,使得喜马拉雅在盈利道路上举步维艰。
除营收问题外,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短视频的崛起也对在线音频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喜马拉雅等在线音频平台面几乎都临着相同的用户增长瓶颈问题。
同时,同行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除了腾讯音乐等传统音乐平台涉足长音频领域外,字节跳动旗下的番茄畅听等新兴平台也凭借免费策略和强大的内容资源快速崛起,对喜马拉雅的市场份额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喜马拉雅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市场推广和用户获取,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盈利压力。
尽管当前喜马拉雅面临着诸多困境,但其仍然拥有丰富的内容生态和庞大的用户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平台已经积累了数亿的用户规模,月活用户超过2亿。这些用户具有较高的粘性和活跃度,为平台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作为在线音频行业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喜马拉雅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其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用户获取音频内容的重要渠道之一。
因此,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后,能够直接获取这些用户资源,快速扩大在长音频领域的市场份额。同时,通过与喜马拉雅的用户数据共享和分析,腾讯音乐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和行为习惯,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和推荐,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同时,在短视频和新兴音频平台的冲击下,音频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后,可以整合双方的资源和优势,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巩固在音频领域的防线。尤其是在面对字节跳动等竞争对手的挑战时,腾讯音乐可以借助喜马拉雅的内容和用户资源,推出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以便巩固音频领域防线,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当然,对于腾讯音乐而言,此次收购既是机遇也充满挑战。
一方面,腾讯音乐和喜马拉雅作为两家不同的企业,在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运营策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收购后,该如何实现双方的有效整合以及文化的融合,是腾讯音乐面临的一大挑战。
另一方面,此次收购的总成本近29亿美元,对于腾讯音乐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收购后,腾讯音乐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业务整合、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这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公司的财务压力。同时,喜马拉雅目前仍处于盈利困境,收购后能否实现盈利增长,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喜马拉雅的盈利状况无法得到改善,那么可能会对腾讯音乐的整体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来看,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是双方基于战略协同、资源互补和生态整合的一次关键布局,对品牌长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随着收购的完成,也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独立泛平台时代的落幕。曾经估值高达300亿元的“长音频独角兽”,最终将以融入巨头生态的方式完成资本化旅程。
至于双方“联姻”之后是否能够实现“1+1>2”的协同效应,还要经过时间和市场的验证。(鞠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无意中侵犯了著作权人的著作权,您可与本网联系,本网站将积极采取删除、屏蔽等处理。
手机号未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