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客户端

中品天下

中国国家品牌网官方公众号

中国国家品牌网是我国品牌领域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企业风采展示

企业品牌故事

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

国计民生 2955
0
分享
收藏

我,总会发光的

——记2018年中船重工技术能手黄绍礼

 

  人物检索:黄绍礼,昆船机械制造公司三分厂数控车操作工,2006年7月毕业于云南省技工学校数控技术与应用专业,有着12年的立车加工经验,练就了一身技术绝活。2013年,仅以总分不到1分的差距夺得云南省车工技术决赛第二名,2018年获“中船重工技术能手”称号。

 

    当黄绍礼得知自己得了今年中船重工技术能手称号的消息时,他说非常意外,因为在他心目中他认为比他优秀的员工不在少数。这个荣誉,是压力,更是他今后跻身技能大师行列的巨大动力。

几鸣都未曾惊人的青工

  2006年3月,黄绍礼到当时的一机公司二分厂实习,在师傅马清的悉心指教下,一年实习期转正后的黄绍礼就具备了独立操作车床的能力,可以与师傅轮流倒班完成产品的加工任务。

  2007年,一机公司举办车工技能大赛,原本很有希望夺得名次的黄绍礼,却因为首次参赛的紧张而发挥失常,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参赛以名落孙山告终。2008年4月,黄绍礼再次参加一机公司的车工技能大赛,这次得了三等奖;他不甘心,紧接着又先后参加了2009年一机公司和昆船公司举办的车工技能大赛,比赛结果:两个三等奖。几次参赛,都与一等奖无缘,这让年轻气盛的黄绍礼静下心来理顺思路,查找原因。

多年沉寂换来厚积薄发

  2007年—2017年的十年间,黄绍礼一直从事的是大型立式车床的操作加工,而一机公司和昆船公司的车工技能大赛考量的是普通卧式车床中小部件的操作加工,如果单纯地为了提高比赛成绩而专攻普通卧式车床的操作,必然会影响自己承担的产品加工的节点和质量。要做到既不影响生产,又能提高普通卧式车床的操作水平,就得另辟蹊径。黄绍礼充分利用了加班时间,在完成既定的产品加工任务之余,他总结了车工技能大赛的要点,有针对性地在普通卧式车床上进行中小部件的加工,边干边练边总结,终于在比赛规定的时间内,提前完成了加工任务。虽然所操作设备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黄绍礼参赛和获奖的机会,但他依然想方设法做到了两全其美。

  沉寂了多年,总要扬眉吐气。2013年,黄绍礼与其他两名员工代表昆明市参加了“第二届云南省工业企业暨工业园区职工技能大赛”,在第一轮的淘汰赛中,黄绍礼以总分第一名进入决赛,他一鼓作气拿下了实作第一名、理论第二名的好成绩,却以总分不到一分的微弱差距夺得决赛的亚军。这次的比赛既让黄绍礼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成果,也明晰了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一身绝活 “车”出事业春天

  一说起黄绍礼,三分厂副厂长王洪云笑着直夸:“年轻、肯钻,绝活多。”

  作为公司的专项产品生产骨干,黄绍礼主要负责专项产品大型零件的生产加工。由于主产品材料刚性差,在切削过程中极易产生自震,自震不解决,将直接影响产品的尺寸加工精度,进而对产品质量产生致命性的影响,这个影响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黄绍礼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尝试着在工件上先找一个基准面,在切削过程中慢慢摸索,凭借手感将加工产品的变形率控制在0.01mm-0.02mm之间,经测算合格后,再将这个加工方法应用到其他产品的加工上。这个方法将原先只能达到的10%合格率跃升到60%以上,再加上在下一个环节中,刀具的合理选择与特殊磨削,将产品的合格率提升到了90%,确保了所加工产品以高质量、高合格率进入后续程序的加工,为公司避免了巨大损失。

  在进行某专项产品的加工任务时,由黄绍礼承担的工序由于加工难度大,需耗费大量时间,这将严重影响整个零部件的生产周期。黄绍礼改变了以单件生产保精度的模式,经过多次试验,实现了大方向定位、小方向微调0.01mm的精度,既保证了精度又消除了生产夹具飞出伤人的危险,将生产周期效率提高了4倍。

  俗话说“车工怕车细长杆”,这是因为在车削过程中,由于工件受切削力、重力等因素的影响易产生弯曲变形和振动,极易产生废品。有一次,分厂镗床的丝杆损坏,如果维修,既耗时成本又高,黄绍礼对损坏的丝杆进行测量后,根据设备的技术要求画出了草图,确定了工艺方案,仅用三天时间就车出了一根直径100mm,长度2500mm的丝杆,为分厂节约了近万元的外购成本,节省了15天的维修等待时间。

  “车工工作,三分技长,七分刀具”。为了提高车削质量,黄绍礼潜心琢磨刀具的刃磨技巧。对于刀具的刃磨,黄绍礼有自己的独特加工方法。经他刃磨的刀具,排泄槽好、阻力小,能有效降低工件在加工过程中的温度,减少变形,保证了刀具在加工过程中的流畅性和耐用性。

  与高手为伍,才能加速攀登。2017年,黄绍礼师从张大付学习数控车床的操作。张大付获奖无数、荣誉无数,这让黄绍礼既兴奋又紧张。从大型立式车床的操作转型到数控车床操作,黄绍礼的能力和潜力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挖掘。

黄绍礼说,虽然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由于所操作设备的特殊性,他展示自己的机会不多,但默然无闻并不代表他就甘于沉寂。现在分厂给了自己成长发展的空间,就必须珍惜机会,向大师悉心求教,争取在以后的数控车大赛中崭露头角。贡献不分先后,只要时机到了,我,总会发光的!

                                                                                 (中船重工昆船公司  张 敏)

我孤独,但不孤单

——记中船重工“技术能手”王涛

人物检索:王涛,2004年毕业于云铜高级技工学校,昆船公司车工、加工中心双料技师,熟练掌握普通车床、数控车床、加工中心、高速铣四种高精尖设备的性能和加工方式,擅长特殊刀具的制作及刃磨,能对复杂零件的加工操作进行数控编程。2008年获昆船公司、制造事业部昆船一机公司车工技能大赛第一名,2012年获云南省职工加工中心技能大赛第四名,2016年获昆船公司加工中心技能大赛第二名,中船重工“技术能手”称号。

“我很孤独,但不孤单”——当王涛如此描述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时,着实让人一惊。

王涛说:“我忧心的是目前在昆船几乎没有对手,希望出现更多的优秀人才,让我有更大的提升动力!我渴求再学习、再提高!”

初试牛刀

2006年,王涛来到昆船机械制造公司三分厂见习,在车工师傅李兴富的严格要求下,他很快掌握了普通车床的加工技能,由于勤学肯钻、积极肯干,王涛很快成为师傅的得力助手,师傅也大胆地将部分主产品的加工任务交付王涛去完成。2007年,王涛见习期满即开始了普通车床的独立操作,并于当年参加了机械制造公司公司、昆船公司举办的车工技能大赛,获得机械制造公司第四名,进入昆船公司前10名,初试牛刀给了王涛很大的信心。

具备了娴熟的普通车床操作技能,王涛毫不知足,又盯上了数控车床,在师傅施国庆的指导下,王涛进步神速,一鼓作气地参加了2008年一机公司和昆船公司的车工技能大赛,一举斩获双料冠军。凭借出色的表现,他成为机械制造公司乃至昆船公司当时最年轻的技师。

奋起直追

工作不到两年,就熟练地掌握了普通车床与数控车床的操作技能,王涛多少有些成就感,但2009年的一次外出培训,让他看到了与省外同行的巨大差距。

机缘使然,王涛结识了来自河南725所的一位室友,这位室友送给王涛几本专业书籍,王涛一看,懵了。那几本书都是与加工中心的宏程序相关的,之前王涛根本没有接触过这类书籍。在交流中,王涛得知,这位同行在实际操作中都是自己编程、自己加工,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解决编程人员缺乏操作经验、编程不到位的弊端,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编程,让装夹方法更切合实际,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

培训结束后,王涛买了一堆编程专业书籍,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一头扎了进去,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到培训时建立的同行QQ群去请教。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王涛也认识到,要想编程编得到位、精确,离不开扎实的基础,他又回头温习了初中时学过的代数、几何知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王涛就从简单、粗放的编程过渡到流畅、精准的编程,实现了从之前被动地依赖编程人员到现在自主编程的质的飞跃。

掌握了编程的王涛如鱼得水,最大限度地开发、挖掘加工中心的功能,除了特殊的无法编程的零部件需借助专业的编程人员外,他都是自己编程、自己加工,加工方法的多样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沉潜革新

外出培训的经历,让王涛开拓了思路、增长了见识,更看到了差距。他沉下心来钻研设备、自制工装、锐意攻关,为生产提供解决方案。

2010年,分厂接到专项产品某零件对接架体的生产,经过多次加工都难以保证尺寸。王涛自己编制宏程序,优化夹具设计,采用虎钳及自制工装装夹,减少振动变形,防止产生振纹,从而保证了工件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经过三坐标权威检测,产品合格率从28.6%提高到99.8%,避免了因工件异状壁薄,在夹紧力和切削力的作用下产生受力变形及受热变形的问题,解决了生产技术难题。

2014年,王涛接手的专项产品重要零件加工,存在工件大、尺寸和位置精度难控制,专用刀具采购成本高等问题,王涛改为不占用特殊设备,自制工装和刀具,在普通立式加工中心上进行加工,在工装设计上采用两边对中心、6颗螺钉对调、底面用4个千斤顶支撑,刀具采用平磨和做动平衡,封闭环尺寸,保证了切削平衡和稳定。在加工过程中,王涛使用的是普通刀片,不但更换方便,还节约了刀具采购成本上万元;采用工序集中的方法由三次装夹改为一次装夹,生产效率提高了2倍,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上百万元

在长水机场物流行李分拣系统、烟草机械制丝成套设备物流通用件中,王涛通过小革新做工装,将“支座”轴承孔加工从镗削改为车削加工,从四次装夹改为一次装夹完成,提高了物流通用件“支座”生产效率4倍以上,提升了批量和单件的生产效率。

2018年,三分厂承接了武汉天河机场的驱动链接加工任务,在加工前发现,工件由原先的自由浇铸改为了压铸,铸造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加工中心之前采用的加工方式,为保证零件各尺寸间的关联度,需要重新设计工装。王涛结合设备特点,自制了“驱动链接”工装。

这套工装,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了广州白云机场的驱动链接加工中。分厂领导根据王涛列出的刀具清单,提前采购、准备,通过刀具与自制工装的完美结合,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了2—3倍的工作效率,三分厂提前完成了第一批产品的加工任务……这些业绩,让王涛的“高级技师”称号实至名归。

志在高山

从业近10年,王涛具备了卓越的工匠精神。对自己技能的不断超越,让他感到一丝孤独,他渴求遇到更强的对手,激励自己再度登攀,而那山,是一座连着一座的。

王涛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入门一项技能到掌握四种高精尖设备加工方式的复合型人才的蜕变,从“单项”选手转型为“全能选手”,这样的蜕变,得益于三分厂一直以来推行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一同受益的包括李培林、吴望华、李亚洲在内的专业技能人才,他们都在中船重工、云南省、昆船公司、机械制造公司的技能大赛中摘过金夺过银,每人至少掌握两项以上的专业技能,而王涛是其中的翘楚。在这个优秀的团队中,他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但提高了团队的综合素质,也明显提升了产品的加工质量。

分厂厂长对王涛寄予了厚望:“我们就是要充分利用王涛的智慧,掌握的技能,提高分厂的整体加工水平”。

王涛的孤独,是站在山顶极目远眺的孤独,但不断前行攀登的团队让他觉得并不孤单。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提高、再提高,学习、再学习!他不但希望自己超越自己,更希望所带的徒弟能够超越自己,这让他有足够的底气拍着胸脯保证:“教不会徒弟我下岗!”

他坚信,时间不必太久,他将不再孤独。

                                                                                   (中船重工昆船公司  张 敏)


© 2017-2020 中国国家品牌网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00498号-2